立冬养生还有这么多讲究!
立冬养生还有这么多讲究!立冬秋尽,冬来,万物萧条,落叶翩飞,雁影无踪,蛰虫无痕;更兼凄风冷雨、严霜冰雪。立冬之后,大地万物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而我国古代又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一候水始冰。在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常常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寒潮。一般地,立冬一过,我国就逐渐进入寒冷季节。而此时,在北方,水通常已经能结成冰了。二候地始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立冬之时,便是冰冻之始。此时,北方的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红黄的土地。一场雨下来,经过霜冻,泥土的表层往往会出现一层薄冰,脚踩上去,咯吱作响。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立冬后雉便变成大蛤了。这样的说法充满想象且极富戏剧性。【立冬习俗】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食俗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立冬养生】养精蓄锐李白有诗《立冬》:「动笔新诗懒写,寒露美酒时温。」立冬之后,天黑得越来越早,自然界趋于闭藏,人的起居也应顺应自然规律,以养藏为主。《内经》云:「冬三月,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觉,可以让阳气得到生息。此外,孙思邈曾言:「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此时节早晚温差大,早晚空气污染严重,室外活动出汗很容易让寒风侵袭,立冬之后,锻炼身体宜在室内。日晒驱寒清代医家曹庭栋在他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立冬之后,身体要开始储藏阳气,为来年春季的生发打好基础。太阳是最好的阳气来源,适当日晒可以护阳气,培元固本,大有裨益。滋阴润肺很多人在立冬前后会发现,虽然没有受凉感冒,但是痰多咳嗽,火气上行。《内经》记载:「夏受寒湿,气不得泄,秋则咳虐。」俗话说,立冬常吃梨,梨可以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但梨甘寒,不可多食。解秋燥,清肺热,还可以用萝卜、冬瓜等煲汤食用。
TAG标签:
如何减少流感的发生几率预防蛀牙的妙招
消渴病的治疗方法
感染梅毒有哪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