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头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弯头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纽约时报推介洛阳天井窑院地下四合院再展风采

发布时间:2020-03-04 05:19:02 阅读: 来源:弯头厂家

天井窑院

洛阳窑院,让德国建筑大师赞叹不已

根据网帖,记者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搜索到了《谁来保护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篇文章,全文2200多字,作者为“独眼”。

“前几天,一位西班牙老太太自己动手把教堂墙壁上的破损耶稣像‘修复’了,所有看了前后对比的人都惋惜地笑了,那样的结果,不可能是画的原貌。而在中国的山西大同,似乎正在发生同样的事。”该文开篇第一句,便让人印象深刻。

该文从山西大同投资百亿建古城谈起,阐述了古老民居在“反映阶级状况、生存空间、地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呼吁“维护好这些真的古老的东西”。

文中提及了1964年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展览发起人是德国建筑大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先生,他向关心现代艺术的人们展示了一些出自底层社会、欠发达地区、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和构筑物的照片,诸如古巴比伦地区的巴别塔、荒野中规模惊人的剧场以及“用动物的粪便、泥巴、死的或活的植物建造的建筑”。

文中着重提出:“更重要的一点是,出现在这个展览中的所有建筑都尚未在西方建筑史中有过自己的位置。比如,河南洛阳附近村庄里的窑洞,在平平的黄土地上间隔开着一个个矩形的洞口,这实际上就是窑洞的院子,而在阴影里的窗子和门后面,住着一户户人家。那组1930年飞机低空航拍的照片,显示了辽阔大地上的这些窑洞的位置。”

查阅此次展览的相关记录可知,文中提到的这组照片是当时美国飞机在洛阳周边低空航拍时所摄的,共4张。建筑大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先生对洛阳这种“四四方方的窑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创作大胆、造型严谨等。

究竟是啥窑洞,让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天井窑院里的惬意时光

带着搜集来的资料,我们找到了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王铎。王铎肯定地说:“这曾是孟津、邙山一带最常见的民居——天井窑院。”

据介绍,天井窑院又叫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独有的一种窑洞建筑,又称“地下四合院”。与常见的“靠山窑”(窑洞前面的院落在地面上)不同,天井窑院是沿地面深厚的黄土层向下挖掘6米至7米,形成大小不等的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窑院四周有低矮的拦马墙,防止雨水倒灌和人畜坠落,院子一角通过斜坡式甬道延伸至地面,供居民上下。由于孟津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天井窑院的保温隔热效果极好,堪称冬暖夏凉。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孟津县朝阳镇朝阳村村民崔栓随口道出的两句民谣,是天井窑院的真实写照。对52岁的崔栓来说,天井窑院是他所有记忆和感情的发源处,他熟谙窑院里每一个生活细节。

儿时一放学,崔栓直接从房顶将书包扔进自家窑院,然后跑到邻家窑院上方喊伙伴的名字,伙伴一声回应,他便沿着院角斜坡一路飞奔下去。平坦广阔的院子里,他和同伴滚铁环、斗鸡,四面墙上有十几个窑洞,是他们捉迷藏的天然迷宫。三五成群的农妇聚在院中,晒着太阳,纳着鞋底,唠着家常,一个冬天,就在这暖洋洋的悠闲时光里悄然过去……

“过去农民家里穷,掏好了窑,买不起床,索性用泥坯砌一个土炕。”崔栓的老伴儿王玉琴说,“俺家表姊妹多,常常四五个姊妹挤在一起,点着油灯说悄悄话……”

洛阳农民用最丰富的想象力,造出冬暖夏凉、适宜人居的建筑

在地下建房,窑顶上方土层渗水会不会导致窑洞坍塌?下大雨时,院内如何排水?单向开放的窑洞如何解决空气流通、厨灶排烟问题?

崔栓介绍,以前每年夏秋雨季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在窑顶地面上铺一层麦糠,用沉重的大石碾反复碾压,将地面压得紧密瓷实,便不易向下渗水。窑院里除了饮水井,还有一两口直径近一米、深五六米的渗水井,遇大雨时可存雨水,存的雨水可用来饮牲口、洗衣服等。

村民家的窑院各具特色。有的是“连套窑”,即主窑后还有套窑;有的是“拐弯儿窑”,窑洞一侧有一段狭窄过道,里面“别有洞天”;厨房则是单独开出的小窑,开在院子东侧或西侧。

由于窑院需要向上排烟,竖直的烟囱会导致地面雨水倒灌,窑院排烟的方法更显出农民的智慧。不知最早是谁灵机一动,从地锅灶台的炉膛,横着向外凿出一条凹槽,凹槽外侧用瓦片和泥密封好,直通窑洞直立外壁。炊烟常把外壁上侧熏得黢黑,但再大的雨,也不会导致倒灌。

“无怪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先生这么关注天井窑院,洛阳农民利用自然条件,用最丰富的想象力造出冬暖夏凉、适宜人居的建筑,这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显现。”王铎说。

古建专家:明代已出现窑院,建筑格局反映尊老文化

“世界建筑界有个共识,建筑是城市、地域的‘显性史书’,通过建筑,可直观判断出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阶级划分等情况。”王铎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建筑学者把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命名为“生土建筑”,并特别提到洛阳的天井窑院。而当时在原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工作的王铎,也开始了对天井窑院的调查研究。

1978年至1985年,王铎曾多次到孟津朝阳、平乐一带考察天井窑院。提起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王铎说,天井窑院为民间建筑,官方文献记述很少,他无法判断其准确的出现年代,但在他的实地考察中,最早的窑院开凿于明代,距今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个个看似粗放的天井窑院,颇像“地下四合院”。王铎介绍,窑院的布局讲究礼仪,尊卑分明。坐北朝南的窑洞为“上房”,供父母或其他老人居住,东西两侧窑洞为“厦子”,供孩子们居住,南面背阴的窑洞,则一般用来当杂物房、牲口棚。

采光良好、空间宽敞的“上房”,是一个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这里除了父母长辈居住,还供奉祖先、悬挂家谱。家谱前常年摆放猪肘、面点等供品,小孩在祖宗牌位前不可打闹、说脏话。每逢年节,全家要在“上房”团聚庆贺,秩序、礼仪十分讲究。

“通过天井窑院,可以直观判断出古代洛阳的气候、人文风貌及窑院里尊长敬老的家庭礼仪等。可以说,它是洛阳的一段‘显性史书’。”王铎说。

天井窑院成为我市旅游开发亮点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条件开始改善,一部分农民选择搬出窑院,在地面上建更体面的瓦房或平房。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开始大批迁出窑院,废弃的窑院则在风雨侵蚀中自然坍塌……

2011年,洛阳网友“一枝梅”为了记录这一渐渐被现代文明覆盖的“地下村落”,沿老城区烧沟一带开始寻找、拍摄天井窑院。然而其找寻结果并不如意,天井窑院在许多地方已难觅踪影。

记者走访时,仅在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发现几处保存相对完好的窑院,其余的大多已废弃。

“作为洛阳一段文明的见证,对有特点的窑院,是否能予以修缮,作为建筑文物进行保护?”网友“龙门佛音”发帖追问。

对此,王铎表示,天井窑院是洛阳文化旅游的亮点,保留这些原汁原味的窑院,比将来再去建造仿古建筑有价值得多。

孟津县有关部门人士介绍,今年4月,朝阳镇卫坡村已与洛阳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保护性开发该村清朝老街区,其中就包括天井窑院。

卫坡村党支部书记卫世龙透露,该项目在全面修复现有古民居、窑院的基础上,将集中打造集古民居参观、中原文化交流展示、民间文物交易、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届时,废弃的窑洞将有望被修缮开发,重现昔日的热闹景象。

用电安全警示牌

樱花热水器售后

停车棚厂家

行书字帖练字